新闻中心

一名38岁大厂高管的“毕业”自白


行业走下坡路时  ,大厂高管没有“中途岛”,名岁要么中途自己离开 ,大厂的自要么被逼着离开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闫俊文‍‍

编|李薇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ID :iceo-com-cn

‍‍ 吴可38岁了,高管目前 ,毕业他失业在家。名岁

2022年10月之前 ,大厂的自吴可是高管国内一家电商巨头全国生鲜行业负责人 。公司内部虽然没有P职级,毕业但要是名岁按照他曾供职的阿里巴巴职级算 ,吴可算得上P9  ,大厂的自年薪数百万,高管直接向副总裁汇报工作。毕业

2022年10月 ,名岁吴可离开了这家电商巨头 ,大厂的自按照他的话 ,“没有高增长了,不得不离开” 。5月底,他在职场平台脉脉发文 :“想不到中年危机能发生在我身上 ,失业了 ,被逼退休在家”,并将自己4页半的简历公布出来:“找不到好的项目  ,大家看看简历,有没有合作的机遇  。”

翻开吴可的简历,他有一个“开挂”的前半生 。

2005年,吴可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农业领域工作。2011年,他开头在生鲜行业创业 ,公司做到了“安徽第一生鲜宅配” 。折腾几年后,2016年 ,他加入阿里巴巴淘鲜达 。2017年12月 ,吴可操盘腾讯和今日资本投资的谊品生鲜,担任新零售全国总经理 。项目失败后,在2019年10月,他重回阿里巴巴,任职高级运营专家(P8) ,全国半小时达生鲜菜场负责人,但1个月后因家庭缘故离职。2020年10月 ,吴可入职另一家电商巨头,两年后离职 。

可以说,过去十多年 ,吴可的每一步都踏准了风口 ,生鲜行业叠加互联网,让其有机遇参与了中国商业历史上的新零售 、即时配送以及社区团购等战役 。吴可自己也坦陈 ,他信奉“高增长”理论,一旦接手的业务失去高增长的可能性 ,他就会跳出来 ,重新寻求机遇 。进入和离开阿里巴巴等大厂  ,基本上是出于这个理由。

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蛮荒时代已过,包括吴可在内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中高层 ,也都需要寻找自己新的可能性 。

“刚进入职场,你会觉得选择占50% ,努力占50%;然后有一天,我发现可能选择占95%,努力占5%;最终又有一天  ,我发现所有的东西100%都是幸存者偏差 ,时机和选择很重要。”吴可说 。

没有一切壁垒是永久的 。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吴可在两个多小时的表达中 ,高频词是“成长”“退化”“竞争”“主动”等 ,他推荐了几本书,例如《创新者的窘境》《进化论》。

吴可感慨 ,当一个行业走下坡路时,大厂高管没有“中途岛”,要么中途自己离开 ,要么被逼着离开。

以下是吴可的自述 :


决心离开

我在某电商巨头待了两年 ,我当时带着几十个人的团队,一年的工资,除了我之外 ,别人的工资  ,都要发上千万。

但对公司来说,增长已经没有了  。但之前是有的。我做了一两年  ,大概涨了有几十亿元 ,这是有成果的 ,但慢慢地 ,增长越来越少。

行业红利没有了,团队拿不到成果 ,说白了 ,没有增长。

当一个行业没有红利的时候,你再怎样努力,他就没有钱挣了  ,没有增量,就意味着团队仅仅能进入一个维持的状态,那对我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

要么走要么转岗,无非就是这两种 。

要是你不离开 ,在那个位置待着却不创造价值,公司肯定会让你换岗 ,换着换着也不知道换哪里去了 ,你让我换还不如我自己主动换(公司) 。

我每一个阶段都在找高增长,我从来不做维持的事情,因此你看我的简历上很跳。很多人是维持,他也愿意在那工作 ,稳定 ,但我觉得不稳定。

我觉得仅仅有能力的成长和持续创造价值才是最大的稳定,而不是不增长你还在那待着 ,实际上你的能力是在退化的。公司保护了你 ,让你感觉到你还能挣到钱,其实你的能力在退化 ,但你年轻的竞争对手已经出来了 。

两个人打架的时候 ,要是你躲着对方的拳头,你反而会被打得更惨 。要是你面对着他 ,我就看你拳头怎样出,反而你可以挡掉几个,然后组织正确的进攻 。

大家看到,我可能是中年失业,但其实并不是像大家想象得这么差,因而我是很早就做好了准备。


来源 :视觉中国‍‍‍‍‍

其实我是几个月前(2022年10月)就离职的。我在脉脉写是我被逼退休,是因而大厂没有好机遇了,我仅仅能退休了 。我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遇。我自己也是一直在盘点各种机遇,仅仅要我找到一点儿高增长的机遇 ,我就会投入我的钱或者精力进去 。

我的态度是,不管怎样样,先跳出来。每个月领工资那是上瘾的行为,你要出来看看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 ,公司不能一直保护你。到最后有一天你被裁的时候  ,你再出来,来不及了 ,你要学会每天都把自己放置于危机当中,才能总结出更正确的方法,更正确的逻辑,而不是在一个地方就躲着 。

我觉得这是40岁前和40岁之后的一个分界线。40岁之前,我们不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 ,认为自己比别人厉害  ,但实际上从整个时代的浪潮来看 ,这个时代所有的商业公司 ,做成一件事大概是运气而不是努力。

为什么有些老板水平没有员工高,但他却是老板 ?你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入场 ,你才能拿到这个位置,而不是靠晋升。

一个行业要是开头走下坡路了 ,即使它是超大型企业  ,你也晋升不上去,因而它一直在裁员 ,你怎样晋升?

要是是一个高增长的行业 ,它一直需要人 ,你就算水平不够,也能进去,因而他缺人,高增长的赛道会被动吸入大量的资源进去,会把你从一个普通的人带到顶层 。

因此要是你努力 ,不应该放在怎样去努力做一个细节的事情上,首先你要去看大方向 ,等方向研究清楚了之后就决定了95%。在大的高速增长范围内 ,你努力一点可能是100分  ,不努力一点可能也有80分 ,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因此我们真正的努力不是去跟别人拼体力 、拼加班 ,或者是拼一点儿具体的业务专业性 。

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是因而浪潮风口就是用户的价值倾向。风口变化了之后 ,你的专业就没有意义了 。


享受时代红利的一批人

我大学学的是农业,一直到现在,我都深耕农业 ,因此这个风口也是我侥幸出场的 。为什么选择农业呢 ?我有个亲戚很厉害 ,我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他说不要去选很多人都报名的例如经济管理 、计算机、会计,你搞不过最聪明的人 。你去选最没有人看得上的 ,但是大的方向很对的专业。农业就是 。

我的几段经历都收获不少。

阿里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全量的数据,让我看到了用户的行为 ,让我明白了商业的大框架的东西;谊品生鲜教会了我所有的商业洞察 ,商业纵深,怎样去打赢一场仗,虽然项目做失败了 。

我刚毕业的时候天天种水稻 ,出水稻(种子) ,然后出口到国外 。后来又做食品安全 ,稍微好一点,也是一点点在努力  。

2016年,我进入阿里巴巴 ,当时他们正拓展淘鲜达  ,我去面试的时候还穿着西装 ,那时候阿里员工都看我,因而他们很少穿西装。


来源:中企图库

去阿里前 ,我一直在合肥,一去杭州还不适应。等我去了阿里之后,我发现我一无所知 ,我面对的是个全新的情况 ,开头重新学习 。过程就非常痛苦 ,但认知在那一年爆裂式增长 。我经常跟别人说  ,你到阿里去啥事不干 ,你就看着别人干活 ,听别人讲话,你的认知度提升几倍那种感觉。

阿里做业务是360度的视角。例如一个小店 ,每天卖多少货 ,然后怎样定价,到底找小店合作还是大店合作 ,后面的跟进怎样策动,人员怎样配置 ,用什么样的系统,到底是往大池子做还是小池子做。

我刚去阿里的时候,一个阿里P10级别的领导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 ,我就问 ,一年以后 ,我们到底是往管理方向发展 ,还是往技术方向发展 。这位领导跟我们讲一句话 ,你在大厂 ,既要懂管理 ,也要懂技术。你要把这个事搞定,你到底是从一个技术方面搞定还是管理方式搞定?搞定就好了,不分什么技术和管理。

干了一年多后 ,今日资本的人和谊品生鲜董事长就叫我过来帮他们负责全国的新零售 ,其实就是现在大厂做的社区团购 ,这对我来说挑战特别大,我们当时认为能挣钱,成果做了一两年发现都是亏钱的。

停掉之后,大厂过了两年就开头做这个业务。我当时还觉得我做的不太好 ,每天负毛利10个点,例如一年做1个亿,一天就亏3万多。不过我看大厂现在搞这个业务 ,基本也是这个水平,心里相对平衡一点 。他们也没做成这个业务。

专业不专业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态位 ,专业仅仅是一个相对的词而已 。

在大厂,我负责几百亿的买卖,我下面的团队每一个人都比我专业,他们是行业内的精英,最专业的人可能是螺丝钉 ,我的专业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了 ,例如可能就是我找方向的速度,卡位的速度。

好比打篮球的时候,我就喜欢卡位之后拿到球传给专业投篮的人。偶尔候别人说,他连投篮都不会 ,我确实不会 ,但我能让会投篮的人投进球。


寻找高增长
我那个帖子发完之后,很多以前的老同事发信息给我 。我们天天都焦虑得很 ,担心下一步去哪 。

有很多人不敢离开公司,因而公司提供了保护以及各种资源。但你把整个社会当成一个大公司,你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公司去做事情,它不就相当于一个公司里面不同的部门 ,我在整个中国去找一个新的方向,然后再去整合资源去做。

公司内的资源是很小的 ,我不如在整个中国去挪动我的生态位 。我自己的底层逻辑就是 ,成长才是刚需,高增长才是方向。


来源  :视觉中国

所有的公司和项目最终都会走向灭亡 。因此对于我来说 ,我们永远要去寻找高增长的赛道 ,高增长的企业,然后重新去学习 ,仅仅要你停下来了 ,很快就能被淘汰 。

高增长怎样定义?

高增长是看增量而不是存量  。例如整个大盘已经四五百亿了,你做小型的业务不可能让500亿变成600亿的,仅仅可能让500亿变成501.1亿。

但对于一点儿很好的小赛道,例如一年做两个亿 ,但能挣1000万。盘子小不代表我挣的钱就少。

你去看克里斯坦森(“颠覆性技术”理念的首创者) ,他讲过一种大方向的高增长 ,基本上来自于一个行业本身,结合新的技术改变,带来了更大量用户的使用 ,成本可能变得更低了 ,效率变得更高了 ,一般是往这个方向去进化的 ,仅仅要往这个方向找就肯定会有 。

《创新者的窘境》可以一读 ,《进化论》也要好好理解,企业其实就是它做了一套产品 ,它属于一个生态位;所有东西跟生物演化方向是一致的 ,搞清楚这两个概念,基本上商业的演化就能掌握。

互联网公司真正高增长的时候是没有管理的 ,当公司开头搞管理的时候,增量就比较小了。

PUA是管理的一种工具。当一个领导要去PUA员工的时候 ,说明领导自己找不到增量  ,不知道让员工往哪个方向做,然后就会反过来怪员工没有把细节做好 ,因此这是个很愚昧的领导。

互联网岗位有个特性,就是前期人很重要 ,慢慢地产品化了之后,人就不太重要了。要去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有个互联网大厂的小伙伴绩效倒数 ,他很痛苦,我告诉他,你不要用过去的成绩去决定你未来做什么,而是要去思考你本来准备去做什么。也不要用公司给你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因而公司的评价是为了塑造一个岗位的螺丝钉,而不是塑造属于你自己的未来。


未来打算2022年10月 ,离开大厂后 ,我一开头有一点儿不习惯 ,但不习惯的时间并不长 ,我觉得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陪家人 。 网上流传着乔布斯临终之前说的一段话 :当我快要去世的时候,才发现我一生积累了那么多财富其实没什么用 ,当一个人财富足够了之后 ,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一点儿对周围的人有价值的事 。例如说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甚至去研究一点儿艺术,这种看起来没有直接经济收益 ,但实际上能真正地让自己灵魂变得充实,这样可能才不枉一生。

为什么很多人挣钱越挣越多,最后停不下来,这是一种上瘾的行为,是一种惯性。

我现在离开公司几个月了,在家歇着,我也可以去上班 ,但我没有 ,我觉得我要照顾家庭 。

现在我觉得我的健康很重要,陪伴家人、跟朋友一起交往很重要 ,因而生命很短,这两个才是大头,剩下的时间你用一点点时间去挣点钱 ,挣不到也无所谓 。最重要的事情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在大厂干了两年 ,回家的机遇都很少 ,我现在回来了,没事儿去找我爸喝点酒,我觉得很高兴。

我以后也不会选择进互联网大厂了 。我觉得第一就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第二就是做一点儿小但是有价值的事情 ,这是我要思考的方向。

目前还没有完全思考好,以前我可能觉得我很功利 ,是因而职场的效应造成的,对效率越高的事情关注越多 ,效率低的事情我都不做。

现在反过来了 ,我要做一点儿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事情,跟周围的人一起去做,我觉得很高兴 。例如说跟朋友去钓鱼 ,陪小孩骑自行车,我觉得很高兴 。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

上一篇:间隔破产仅剩最终一步?花加创始人:我不想卖惨,只是想活下去 下一篇:车载扩音器宣传喇叭户外高音广播四方位汽车顶音响录音扬声车用

Copyright © 2023 三亚私人高清影院品牌加盟/最新章节-笔趣阁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